
写在前面的小实话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啊 在加拿大上班真的很耽误赚钱 我第一年拿到人生第一张税单那一刻 看到上面的数字 直接气笑了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 到头来扣完税只剩下那点儿利息 真是有点无语子 从那时候起我决定得换条路 不是说上班不好 而是我越来越清楚一个残酷的真相 在加拿大副业很多时候并不只是用来赚钱的 更现实点说 是用来合规避税的 说得直白点 就是把本来该自己扛的成本 合理合法地让公司扛 下面这几条就是我一路踩坑再爬出来的体会 你听听是不是这么回事
为啥“稳定上班”也可能耽误赚钱 核心是机会成本
上班看着稳定 每月固定工资 但你把整天时间都卖给了雇主 这叫时间换钱 同样一天 能不能做更值钱的事呢 这就是机会成本 我以前在一个岗位稳稳干 两年后才发现自己涨薪不快 跳槽也不是随时说跳就跳 说白了 打工的薪资上限被岗位和评级限制住了
更现实的风险是裁员 这两年我身边十几年的老员工也被波及 失业只是其中一种风险 只要你的收入完全依赖出勤 一旦生病 意外 甚至只是想休个长假 现金流就会断 但如果有副业 积累了客户和流程 你就能把一部分收入从“主动”变“被动” 你不在场 业务也能跑 这点在我后面真的救过急
税务视角看差别 T4 为啥让人“很破防”
打工人年底收到的多是 T4 这玩意儿是 CRA 特别喜欢的类型 因为每一分钱工资都写的明明白白 也基本没法用你的各种成本抵扣 你通勤油费 停车 乃至偶尔给上司准备的小礼物 这些现实中的“上班成本” 基本难以抵税
我当年最郁闷的点也在这 我确实花了不少真金白银让工作顺滑 但报税时发现几乎一个都算不上成本 这感觉 你懂的 很难受 规则就是这么定的 你我只能照办
为啥副业和公司化能“合规降负担”
当我开始做副业并逐步公司化后 我学会了把真实发生的业务成本 合理合法入账 年底税负就明显不一样了 举几个最常见也最合规的方向
- 汽车里程 去见客户 跑供应商 产生的商务里程按规范记录
- 家庭办公室开销 有比例计算方法 房租水电网 跟业务相关的部分可以计入
- 设备与软件 电脑 显示器 打印耗材 以及订阅类工具
- 差旅餐饮 与业务直接相关 有票有据留存
这些都不是“避税技巧”而是合规的税前成本 原来得自己兜的支出可以通过公司记账 直接减少应税所得 一年省下来的数目真不小 我第一年认真做账的那次 算完账单就觉得呼吸顺畅了不少
另外一个差别是收入结构 打工拿工资要交 CPP 等强制性项目 但给自己发分红的路径就不一样了 当然怎么搭配薪水与分红要看个人情况 也要看公司盈利 说句丑话在前 记账要专业 合规最重要
温馨但严肃提示 本文只是分享个人经验 非税务法律意见 具体以当年 CRA 规定和专业会计师意见为准 我经常说的大概范围比如公司税率通常低于个人边际税率 但具体数字每年会调整 以当年政策为准
时间换钱 VS 资产积累 模式一变 天花板就不一样
打工模式是线性的 今天上八小时 明天再上八小时 复利很弱 而副业在跑的过程中 你在积累客户 复购率 口碑 流程 还有品牌 这些都能沉淀成企业资产
我后来真正被“资产思维”打动是在有一次被客户转介绍 连续带来三单 我那天突然意识到 自己不在现场 收入也能进来 这就是“被动”的雏形 更长远地看 企业还能因为客户资源 品牌 知识产权而估值 这些在上班模式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出售企业的政策空间 我称它“一钱两赚”
再往后一层 如果企业发展到能出售 加拿大对出售合格企业股权的增值有政策支持 市面上常见说法是有大约百来万加币级别的免税额度 具体额度和适用条件会按当年政策与企业类型而定 我个人把这件事叫做“一钱两赚” 同一份时间 一方面赚日常经营的钱 另一方面在出售时赚资产溢价的钱 效率就上来了
这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奔着“卖公司”去 只是告诉你 路径在那儿 选项在那儿
三个常见误区 不拆掉很难走快
误区一 先注册公司再开始
真没必要 一上来就想着营收百万 八成会被自己吓住 绝大多数副业都是从赚到第一块钱开始 我起步也是用最小可行服务 先接到第一单 再逐步规范化
误区二 只挑“赚钱的行业”
没有兴趣支撑 很难熬过中期的枯燥 我有段时间做了一个看起来利润高的方向 结果两个月后心态崩盘 换回自己热爱的小垂类 反而坚持了下来
误区三 追求完美开局
别追求光鲜的开场白 最好的开始往往是“一地鸡毛” 我第一版网站丑到爆 CSS 乱成团 但它能收款 能交付 就够了
立刻能用的落地清单 简单但管用
- 列一个副业账本 模板先开起来 记里程 记票据
- 设计最小可行服务MVP 用 Notion 或纸笔把交付流程写清
- 设置每周二小时的固定迭代窗口 不被白天工作打断
- 制作标准报价单和合同 模板先糙后精
- 先找三个种子客户 同行朋友介绍也行 目标是拿到首批真实反馈
- 找本地会计师 30 分钟咨询就够你少走很多弯路
- 给自己定个行动 KPI 比如两周内出第一张发票 别空想
个人小插曲 也当个“反面教材”
我有一次为了省事 自己在 Excel 里瞎做了套报销表 周末一口气录了几十条 结果第二天被会计师“温柔暴击” 很多条目描述不清 分类也错 后来改用专业记账软件 还给每一笔发票拍照备注 谁是客户 什么场景 一下就顺了 这事儿告诉我 别硬省那十几二十块钱的工具成本 省的是小钱 耽误的是大事
给还在犹豫的你 三句话打个气
1 不要把副业想太复杂 先把第一单做出来
2 用兴趣把你从低谷里拽出来 这个是真的
3 明天一早就开始干 别等完美信号灯永远不会同时变绿
对我来说 上班不是敌人 副业也不是“旁门左道” 它更像是你财务结构里的第二条腿 两条腿一起走 路才稳
小而重要的合规提醒
- 全程保存票据与里程记录
- 按规定计算家庭办公室比例
- 薪水与分红怎么搭配 找专业人士评估
- 一切以当年 CRA 规则和专业意见为准 本文不构成税务或法律建议
这些看似“麻烦”的步骤 本质是在保护你 让你走得更稳更久
结语 现在就开始
别等完美的那一天 今天就拿出半小时 写下你的商业计划草稿 画出第一个客户旅程 选一个能马上启动的最小动作 比如发三条消息问朋友有没有这类需求 又或者把你的网站占位页先放上去
一个寥寥草草的开始 往往胜过十个看起来完美的想法 我就是这么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的 希望这些经历能给你一点点启发 也祝你早日从时间换钱 走到资产增值
【在加拿大上班不如做副业吗 我的真实避税与创业经历】发布者:奇 小迹,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jiwiki.com/jia-na-da-shangban-fuye-bishui-chuang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