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几年,AI 技术的发展让无数开发者和创业者眼前一亮,但大部分人依然停留在“把 AI 当工具”的阶段。最近却有一个中国开发者火了,他的名字叫 刘小排。他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把 AI 玩到了极致:每月只花 200 美元利润费,却消耗掉价值近 5 万美金的算力,成为顶级 AI 公司 Ansorpic 的月度掏根使用量第一。
当时在圈子里,大家都在议论“是谁在薅资本主义羊毛”,直到刘小排站出来,他的故事才真正开始流传。
AI 在他手里:不是工具,而是“小黑工”
大多数程序员拿到 AI,只是让它帮自己补几行代码,或者写点文档。但刘小排的玩法完全不一样。他把 AI 当作一个 7 成新、24 小时不间断干活的小黑工,交给它的工作不仅仅是代码,还有市场调研、算法攻坚、自动化测试等复杂任务。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还嘀咕:“这不就是把 ChatGPT 当助理吗?能有多厉害?”但后来仔细研究才发现,他完全不是在“玩票”,而是系统化、全自动化地把繁琐的团队作业都交给 AI。换句话说,他已经把 AI 当作了“隐形团队”。
他的方法论:省时间比省钱更重要
刘小排的理念很简单:
不在乎消耗多少算力钻,只在乎节省多少时间。
在很多开发者眼里,跑模型、调接口、调用 API,都要精打细算,生怕算力用多了。但他想的恰恰相反——只要能节省时间,那就是赚到了。比如以前我自己做副业开发,一个小功能要调试两三天,现在我看到他的玩法,才意识到很多步骤完全可以丢给 AI 自动跑。
他自己也调侃:“我完全在官方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使用 Cloudflare 的高级功能来开发产品,发挥到最大潜力,结果偶然就成了全世界消耗度量最多的人。”
从流程到调度:放手让 AI 自己干
刘小排并不是追求代码写得多优雅,也不在乎流程有多么精致。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任务调度上:把需求拆分,把任务丢给 AI,再由 AI 自动完成。
这种方式让我想起自己大学时候做过的一个小项目。当时因为人手不足,我尝试用脚本写了个简单的自动测试,虽然很粗糙,但帮我省了整整一周。刘小排的做法,就像是把这种“粗暴省力”的思路无限放大:在他睡觉的时候,AI 还在不停跑任务,第二天醒来就能看到结果。
短时间内开发几十个应用
因为这种“全天候外包给 AI”的方式,他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开发了几十个应用。有些应用可能并不完美,但胜在速度快,覆盖广。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这种打法实在太有启发性。
我自己平时也会尝试做一些 side project,但常常卡在细节上,写一半就没动力了。看了他的故事后,我反而觉得:与其纠结完美,不如尽快交给 AI 先跑起来,再慢慢迭代。
对独立开发者的启示
很多人觉得 AI 是“大厂的武器”,小开发者只能跟在后面喝汤。但刘小排的经历证明了另一种可能:只要方法对,AI 反而最适合个人开发者。
- 第一,敢用。 不要怕消耗算力,重点是你能省多少时间。
- 第二,敢放权。 不要只让 AI 写代码,要让它做调研、写报告、跑测试。
- 第三,敢迭代。 不追求一开始就完美,快速上线才是王道。
有一次我也试着模仿他的思路,把一个数据清洗项目交给 AI 自动处理。虽然第一次结果一团糟,但第二次加了点限制条件,居然比我手动处理快了五倍。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AI 不是工具,而是外包劳动力”。
未来的趋势:AI 即将成为每个人的“隐形团队”
刘小排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独立开发者不需要大公司资源,也能借助 AI 组建一支“虚拟团队”,把从调研到上线的流程都自动化。这会让开发门槛大幅降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写代码的能力”,而是任务分解与调度的思维。
我想起几年前流行的那句话:“不是你会不会写代码,而是你会不会用工具。” 现在,这句话的主角,已经从工具变成了 AI。
总结
刘小排之所以能“用 200 美元撬动 5 万美金算力”,关键不在于省钱,而在于他把 AI 真正当作团队成员,让它 24 小时不停歇干活。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这套思路无疑是最值得学习的:敢用、敢放权、敢快速上线。未来属于那些懂得如何调度 AI 的人。
【一位中国开发者如何用 200 美元撬动 5 万美金算力,成为 AI 圈“榜一大哥”】发布者:奇 小迹,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qijiwiki.com/ai-liuxiaopai-200usd-50000-compute/